新中国自主培养的首批博士诞生记

1983年5月27日,中国自主培养的首批博士毕业,掀开了新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崭新篇章。这不仅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更意味着中国拥有了自主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完整能力,具备了此后数十年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稳得住底盘、冲得破壁垒”的深层密码。

1983年5月27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内举行了新中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大会。会场里,上下两层坐满了各个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下午3时,学位授予仪式开始,我国自主培养的18名博士从中央领导手中接过紫红色封面、印有金色国徽的博士学位证书。

中央领导向博士生导师之一的谷超豪提出尖锐的问题:“我们国家培养的博士,和国际上的水平比起来怎么样?”

据在场的人回忆,谷超豪笃定地回答:“可以达到国际水平。”

40多年后,当时的18位有志青年已经成长为院士、校长、国家级教学名师,并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学生。据《202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我国博士生数量已经达到15.33万人。

来源|中科院之声公众号

博士制度的建立

1978年,“科学的春天”来临。我国高等教育的春天也悄然开始。在3月18日举行的全国科学大会上,胡宁等一批中科院学部委员向国家提交了一份提案,提出1964年与1965年入学的研究生中有一批人才,他们在特殊年代未完成学业,恢复研究生招生把他们排除在外实在可惜,希望能放宽年龄限制。

提案交上去并没有马上得到回复,但是研究生招生年龄限制的口子,却很快如他们所愿打开了。

同年4月份,距离研究生报考的最后期限仅剩几天时,因年龄限制而无法报名的学子们迎来了一个好消息:研究生报考年龄放宽到40岁,64级、65级研究生不受年龄限制。

5月5日,63500名考生走进考场,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

能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人少之又少。当年,全国共录取了10708名研究生。当时录取的研究生不分级别,没有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之分。

博士对于当时的考生来说是一个十分陌生的名称。首批博士之一的马中骐回忆:虽然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博士”这个词,也知道它代表的荣誉,但“博士”并不在中国的教育评价体系内,他也就从未想过自己能成为博士。

当时,我国还没有自己的学位制度,研究生就是最高学历,很少有人明确学历和学位的区别和意义。

其实,在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界、科学界曾经两次尝试建立学位制度,但都因种种原因被搁置。1979年,建立学位制度的契机再一次来临。吴本厦是《学位条例》的起草人之一,据他回忆,建立学位制的提议由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胡乔木提出,邓小平马上在他的报告上作了批示。刚刚担任教育部部长的蒋南翔,接手的第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起草学位条例。

1980年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建立。条例从1981年起实施。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成为首批试点单位,开始培养博士。

新中国首批博士学位获得者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合影

来源|中科院之声公众号

博士制度的建立

1978年,“科学的春天”来临。我国高等教育的春天也悄然开始。在3月18日举行的全国科学大会上,胡宁等一批中科院学部委员向国家提交了一份提案,提出1964年与1965年入学的研究生中有一批人才,他们在特殊年代未完成学业,恢复研究生招生把他们排除在外实在可惜,希望能放宽年龄限制。

提案交上去并没有马上得到回复,但是研究生招生年龄限制的口子,却很快如他们所愿打开了。

同年4月份,距离研究生报考的最后期限仅剩几天时,因年龄限制而无法报名的学子们迎来了一个好消息:研究生报考年龄放宽到40岁,64级、65级研究生不受年龄限制。

5月5日,63500名考生走进考场,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

能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人少之又少。当年,全国共录取了10708名研究生。当时录取的研究生不分级别,没有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之分。

博士对于当时的考生来说是一个十分陌生的名称。首批博士之一的马中骐回忆:虽然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博士”这个词,也知道它代表的荣誉,但“博士”并不在中国的教育评价体系内,他也就从未想过自己能成为博士。

当时,我国还没有自己的学位制度,研究生就是最高学历,很少有人明确学历和学位的区别和意义。

其实,在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界、科学界曾经两次尝试建立学位制度,但都因种种原因被搁置。1979年,建立学位制度的契机再一次来临。吴本厦是《学位条例》的起草人之一,据他回忆,建立学位制的提议由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胡乔木提出,邓小平马上在他的报告上作了批示。刚刚担任教育部部长的蒋南翔,接手的第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起草学位条例。

1980年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建立。条例从1981年起实施。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成为首批试点单位,开始培养博士。

《人民日报》1983年5月27日刊登的报道18位博士的版面

来源|中科院之声公众号

博士生的培养

马中骐、谢惠民、黄朝商、徐功巧、徐文耀、白志东、赵林城、李尚志、范洪义、单墫、苏淳、洪家兴、李绍宽、张荫南、冯玉琳、童裕孙、王建磐、于秀源,作为我国自主培养的第一批博士,这18个名字早已为人熟知。

1982年4月5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出了《关于进行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的复文》,同意对个别学术水平较高的研究生进行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1982年2月至1983年5月间,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等8个学位授予单位进行了授予博士学位的试点,共授予博士学位18个。

首批博士生的培养导师大家云集,如数论学家潘承洞、理论物理学家胡宁以及数学家谷超豪等。

“博士在科学上应该有所创造,博士论文应该达到世界上比较高的水平,当时我就是按照这个标准来要求学生的。”谷超豪曾说。

谈起老师,洪家兴记忆犹新。他说:“在学术的道路上,谷超豪带着大家探索、开路,种种创业之初困难的事都由谷先生做了,而在找了一条通往金矿之路后,他就把金矿让给跟随他的年轻人去继续挖掘,自己则带着另一批年轻人去寻找另一个金矿。”在拟线性双曲型方程的研究上是这样,在混合型偏微分方程方面也是这样,谷超豪开山之后,就交给洪家兴等去继续探索。

回忆起导师胡宁,马中骐同样感佩。每周,老师都要听一次他的科研汇报。“胡先生没有一点架子,听我汇报时都是相互探讨的姿态。如果他说得有什么不对,我当场就争辩,他会说:‘嗯,你说得对,我收回。’”

每位博士的成果凝聚的不只是一位导师的心血,而是多名专家共同培育的结果。

洪家兴说,当时除了谷超豪,复旦大学的李大潜、陈恕行等数学家也给自己很多指导。而他的导师谷超豪,也给了马中骐学术上的指导。马中骐的博士论文题目,用到了谷超豪创造的一种研究方法,为此,他两次前往上海向谷超豪请教。

新中国“第一号”博士学位证书

来源|央视网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