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试点、试验走向推广、发展 融合教育还需探路前行

转自:中国青年报

“融合教育相关理念进入我国约40年,其形态不断演变、推进:从最初的一体化教育(Integration)到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再到如今的融合教育。我们一直在尝试和推广融合教育,如今仍面临一定挑战。”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副教授曾凡林说。

曾凡林表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文明进步,人们对孤独症的认知水平日益提高,融合教育有了实质性进展,从试点、试验逐步走向推广、发展阶段。

“尽管如此,融合教育仍面临诸多挑战。”他指出,当前我国融合学校和机构数量不足,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专业教师数量短缺。部分学校因缺乏师资或教学经验不足,教育质量需要提高。

在曾凡林看来,要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应加大对融合教育的投入,提高政策支持力度。在师资建设方面,为参与融合教育的老师定编定岗,让专人做专事,并持续投入资源,开展专业培训,提升教师能力。在教学方法方面,进行系统科学设计,邀请专家参与指导,推动各方分工协作,构建专业高效的融合教育机制。

对于融合教育的发展路径,专家们纷纷建言献策。

“目前,我国尚未出台专门的融合教育法律和全国统一标准,各地仍处于自行探索阶段,融合教育成效缺乏统一的考核评估依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残疾人康复研究中心主任陈国治说。

陈国治认为,评判融合教育成效的标准应当包括:孤独症孩子在学校及社会环境中,能否真正被包容和接纳,建立无歧视的社交关系;对孤独症孩子的教学方法是否规范、专业,孩子能否按自身能力水平参与学习;经过学习后,孤独症孩子的各项功能、能力是否有改善;孤独症孩子能否将所学知识、技能,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解决孤独症孩子的入学问题,并不等同于实现了融合教育。只有让这些孩子适应环境、获取知识、掌握生活技能、理解社会规则与道德规范,这样的融合才真正有意义。”陈国治建议,应当尽快立法,建立行业标准,用制度引导融合教育进一步推广和发展。

“对于没有职业技能、长期居家的特殊孩子,家长或许可以养他们到五六十岁,但未来之路怎么走需要考量。”曾凡林认为,融合教育不应当只在义务教育阶段,还应当包含生涯教育、职业教育,让他们能走得更长远。同时,需要事业单位、社会企业等多方联动,开发更多适合他们的就业岗位。

在陈国治看来,“融合教育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市场,应积极引导更多专业社会机构参与其中,满足特殊家庭的多元需求”。他同时强调,融合教育旨在保障孩子的受教育权益,属于教育事业范畴,不能单纯依赖社会机构,应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明确各部门权责,在此基础上,发挥市场作用。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特殊教育学院副院长秦春婷认为,推动融合教育事业发展,要保持其灵活性,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群体的需求。“对于经济条件有限的家庭,政府可适当给予一定补助。”

“目前一些地方的融合教育,是让普通学校的老师分出精力照顾特殊孩子,这加大了老师的工作负担。而普通学校的老师能做的主要是安全照料,难以针对特殊孩子实施个别化教育,特殊孩子需要接受更加精细化、有针对性的教育。”秦春婷认为,融合教育的理想模式是推行小班化教学,并配备具有教学、引导等多种职能的专业工作人员。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我们可以尝试将AI引入融合教育领域,不断探索各种可行的方式、方法。”秦春婷说。

对于融合教育的未来,陈国治希望不再区分特殊孩子与普通孩子,这些特殊孩子本身就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应具备为他们提供个性化教育的能力,保障其受教育权利,助力其成长发展,营造一个友好、无障碍的社会环境。

“中国文化本身具有融合基因,倡导相互接纳、和谐包容。期待融合教育在未来成为一种广义的融合——不仅是学校里特殊孩子和普通孩子的融合,还包括社会的全面融合。”曾凡林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谢洋 实习生 江畅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