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中汽协炮轰汽车销量周榜,车企“友商情报战”背后的真相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汽协)发布倡议书,直指汽车销量周榜“数据来源不明、加剧内卷”,严重歪曲行业运行情况。作为国家授权发布汽车产销数据的权威机构,中汽协自2002年起每月发布行业数据,但近年来,以理想汽车为首的周榜热潮引发乱象。车企通过内部统计或第三方估算发布周销量,数据碎片化、口径不一,导致市场误判。同时,车企依赖第三方平台或小道消息窥探友商销量,加剧恶性竞争。这场围绕周榜的争议,不仅暴露了行业数据透明度缺失,更危及消费者信任与市场秩序。
中汽协的权威与周榜的兴起
中汽协自2002年起获国家授权,每月10日左右发布上个月汽车产销数据,覆盖乘用车、商用车及摩托车,数据基于车企上报的批发量(即工厂卖给经销商的车辆),被视为行业“官方认证”。然而,2022年理想汽车带头推出周销量排行榜后,蔚来、小鹏、比亚迪等车企纷纷效仿,每周发布榜单,制造“流量游戏”。中汽协在2025年倡议书中指出,周榜“数据来源不明、加剧内卷”,容易误导行业真况,建议车企回归月度、季度、年度数据,避免碎片化内耗。
周榜的流行源于车企营销需求。理想汽车在2022年6月13日首次宣布周销量0.84万辆,自称新势力第一,引发跟风。这些榜单以“第一”“领先”等词汇吸引眼球,但中汽协强调,汽车行业需看长期趋势,周度数据波动大(如促销期销量骤升后回落),无法反映真实市场。车企为争夺榜单排名,不惜“美化”数据,例如2011年华泰汽车因造假被中汽协“清零”,2018年其销量5.2万辆但上险量不足900辆,差距悬殊。
周榜数据的计算之谜
车企发布的周销量数据,并非真实终端销量(消费者提车量),而是基于内部统计或第三方估算,缺乏统一标准。资料显示,主要来源分两类:车企内部数据和第三方平台模型。
车企内部统计多采用批发量(压库量),即每周工厂卖给经销商的车辆数。车企系统可快速拉取此数据,方便发布周报。但车到经销商仓库仅算“库存转移”,并非实际售出,经销商私下称为“打鸡血”或“吹牛皮”。例如,理想汽车周榜数据多来自内部交付量统计,其他车企如蔚来、小鹏则根据销售系统整理出厂、交付或上险数据。数据常被“优化”:混算批发量、零售量或订单量(包括未交付预订单),甚至纳入库存车或未付款订单,以夸大数字。
第三方平台估算依赖大搜车、懂车帝、易车等机构。这些平台通过合作经销商获取部分样本数据,如上牌量(车管所登记)、开票量(经销商发票)、POS机刷卡量或交强险投保量。但样本有限,无法覆盖全国所有经销商。平台用数学模型结合历史数据、市场份额预测和市场调研,推算全国销量。估算存在误差和时间差:真实上牌或保险数据滞后数天至两周,平台为求“快”使用前端数据(如开票量),导致精度不足。例如,某品牌周榜数字可能基于局部样本推算,与实际终端销量差距显著。
车企如何窥探友商销量
车企间视销量为商业机密,但周榜时代催生“情报战”,主要依赖第三方平台报告和行业渠道,而非直接数据共享。
第三方平台报告是核心来源。平台每周发布估算的各品牌销量排行榜,车企公关部或市场部每日刷榜,观察自身与对手排名。例如,某车企通过平台报告推测友商周销量,但数据本身基于估算,误差大。资料指出,这如同“近视眼靠度数不准的眼镜看世界”,车企明知数据可能不准,却因缺乏更快公开信息而被迫使用。
行业小道消息和监控公开信息辅助补充。车企高层或区域经理通过非正式交流获取模糊线索,如“XX品牌压库猛”或“市场感觉不佳”。同时,监控对手官网或官微是否发布“喜报”,推断其批发量表现。但这些信息零碎主观,无法拼出准确数字。真正可靠的数据需购买:如公安部车辆上牌数据或银保监会交强险数据(上险量),反映终端销量,但价格昂贵(比中汽协数据贵数十倍),且不公开。机构如无锡华通或中汽研提供详细上牌数据,含车型、地区、车主年龄,车企购买后可估对手销量。
周榜的负面影响与行业乱象
中汽协批评周榜“严重歪曲行业运行情况”,因其数据失真、碎片化,引发多重问题。
误导行业与消费者是首要危害。投资人、金融机构或供应商看到周榜“注水”数据,可能误判市场形势。例如,某品牌周周“第一”,实际经销商库存爆仓,车卖不动;消费者被“销量冠军”吸引跟风购买,但终端优惠或问题被掩盖。2024年中汽协数据显示,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61.9%(含出口量),实际国内份额仅50%左右,周榜加剧此类失真。
扰乱市场秩序和加剧内卷。车企为周榜排名疯狂“压库”,向经销商转移库存,加重资金负担,破坏产销健康。经销商苦不堪言,车压库卖不掉,资金周转困难。同时,周榜碎片化掩盖真实问题(如产品力缺陷),阻碍行业调整。资料称,周榜是“营销工具和心理安慰剂”,而非市场温度计,车企卷于数字游戏,忽视终端销售。
可靠数据的回归与行业出路
面对周榜乱象,中汽协倡导回归权威数据源,如月度批发量、上险量或上牌数据,这些周期长、精度高,能反映真实趋势。
中汽协月度数据基于车企上报批发量,覆盖全行业,虽非终端销量,但稳定性强。乘联会(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月度数据也提供参考。更可靠的是中汽研(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上牌数据,基于交强险和VIN码,贴近终端销量,更新快、精度高。例如,上险量数据能准确显示消费者提车情况,避免批发量“水分”。车企若需友商情报,应优先购买此类数据,而非依赖周榜估算。
周榜热潮暴露了行业对快速数据的渴求,但中汽协强调,月度或季度数据才是健康基准。消费者和投资者应警惕周榜“热闹”,多实地考察经销商客流或等待上险量报告。
总结
汽车销量周榜的兴起,表面上满足了车企营销与市场窥探需求,实则数据来源混乱、口径不一,导致行业误判与内卷。中汽协作为权威机构,呼吁弃用周榜,回归月度、季度数据,以维护市场透明与稳定。车企依赖第三方估算或小道消息获取友商销量,进一步放大失真风险。长远看,唯有依托中汽协、乘联会和中汽研的可靠数据,行业才能避免“数字游戏”,聚焦真实终端销售,重建消费者信任。在数据为王的时代,盲目追求周度排名,只会让汽车市场迷失于碎片化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