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瞭望东方周刊
本文刊载于《瞭望东方周刊》(2025年第16期,总第939期),原题为《做有“幸福力”的妈妈》。
文丨《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王剑英 编辑高雪梅
“只有当妈妈们能够在付出与自我之间找到平衡,找回完整的自己,那份从容才会真正滋养整个家庭。”
“61.93%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是幸福的妈妈,同时,41.41%的受访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身心疲惫感;46.76%的受访者将‘自我成长’列为幸福感的核心需求,远超位列第二的情感支持(33.5%),但72.7%的受访者独自承担着家务与育儿的重担,每天仅0.5~2小时的碎片化时间,让这份‘自我成长’需求成为奢侈。”近期,《中国妈妈幸福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北京发布。
“这些对照数据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传统母职范式与现代平等理念的剧烈碰撞——人们追求家庭幸福,却常常以牺牲妈妈的自我为代价。”积极心理学专家、清华大学心理学博士倪子君表示,“只有当妈妈们能够在付出与自我之间找到平衡,找回完整的自己,那份从容才会真正滋养整个家庭。”
《报告》由清华大学社会心理服务研究中心、厚德明心(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发布,以全国范围内的1606份“妈妈幸福力”社会调查问卷数据为基础,围绕妈妈群体的生活状态、支持需求等进行了多维度分析,并提出了构建妈妈幸福力的“黄金三角”:家人的温暖陪伴、伴侣的共同承担、家人间的心灵对话。
解开心结
何为幸福力?
“幸福,指有意义的快乐。幸福感是一种幸福的状态,幸福力就是获得幸福感的能力。”倪子君告诉本刊记者。她是“妈妈幸福力”社会调查发起人之一、厚德明心(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也是美国哈佛大学幸福课教授泰勒·本-沙哈尔多本著作的中文译者,在清华大学讲授积极心理学十余年。
《报告》中有这样一句话:妈妈找回完整的自己,家庭的幸福真正生根。对此,35岁的王云(化名)深有同感:“人生是一个不断寻找自己的过程。当妈妈把自己找到了,一切就都好了。”
王云是一位还处于哺乳期的妈妈。她在公司冥想室接受采访时,席地而坐,向本刊记者分享女儿刚学会叫妈妈的视频,洋溢着初为人母的喜悦。
她觉得,若满分为100,自己当下的幸福感可打98分,幸福力可打85分。“事业上还可以再冲一冲,多挣点钱。”她说。
王云的过去,有着明显的不完整感。
由于原生家庭的原因,她自小就非常渴求外界的关心与温暖。高中时,王云和最好的朋友决裂,内心很受伤,只因对方有了另一个更要好的朋友。这件事让她意识到,自己内心有拧巴的一面,但并不明白问题出在哪里。
直到大学本科毕业,经过多次心理咨询后,王云才触摸到内心深处的伤口和缺口。这让她下决心探索隐秘的心理世界,彻底解开心结。她本科学的对外汉语,又攻读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在职研究生,后辞职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的硕士。她2019年结婚,2024年女儿出生。
“孩子来的时机刚刚好。如果再早几年,我还没有处理好和自己的关系,会把自己内在的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比如,责怪孩子的到来耽误了我的职业发展。”王云说。
婆婆从老家来北京帮忙看孩子。刚开始,和很多年轻妈妈一样,王云对老一辈带孩子的观念、方法并不放心,人在单位时,总觉得家里的事情“有些不可控”。
得益于心理学的专业知识,王云学会不断觉察自己的情绪,以及情绪背后的原因,继而调整心态和行为。
在“妈妈幸福力”调研中,当被问及“您最喜欢丈夫表达的支持类型与话语”,54.05%的妈妈选择了“咱们可以一起想想办法”——她们最渴望听到的,不仅仅是安慰,而是丈夫能共同承担的实际行动。在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受访群体中,爸爸参与家务比例达42.99%,远超“非常不幸福”群体中爸爸参与家务比例的22.22%。
王云觉得,在这方面,自己丈夫表现优秀。
生孩子之前,王云负责做饭,在互联网大厂工作的丈夫包揽了其他家务。婆婆来了之后,夫妻俩在家务上相对轻松,丈夫经常会挑选周末的一天,和王云出去过二人世界。
女儿出生3个月时,婆婆因糖尿病住院,无法帮忙带孩子,还需要他人入院照顾。这让王云情绪有些烦躁:怎么这么多事情凑到一起了?
丈夫及时安抚:老人生病很常见,不是什么大问题,我们一起解决就好。很快,丈夫将公公从老家接来,在医院照顾婆婆6天后,一切回归正轨。
接纳自己
“我现在的幸福感95分、幸福力90分。”42岁的张巧丽自我评价道,“两年前,我的幸福感只能打0分,甚至负分。”
“0分和负分”的表述令本刊记者颇为惊讶,2年前她的情况糟糕到什么程度?她讲了个小故事:
2023年,张巧丽陪10岁的女儿墨墨从浙江台州坐高铁去北京参加夏令营,在高铁站买煎饼时,前面有好几个人排队,她担心误了列车想插队,但由于情绪焦躁,说话有些冲,排第一的顾客不乐意了,两人当众争吵起来。
“妈妈,你这个样子,我要不喜欢你了。”墨墨在一旁觉得有些难堪,出言提醒。
连孩子都不帮我,跟我对着干——女儿的话让张巧丽伤心、崩溃,当场就哭了。
张巧丽觉得,自己本就属于那种“蛮消极的妈妈”,刚回台州那两年,更堪称“失败的妈妈”,动不动就会抹眼泪,陷入自我焦虑的泥潭。
张巧丽的情绪失控,和客观环境有关,也和生理因素有关。
她和丈夫曾多年在北京从事批发生意,墨墨在北京出生、上学,因各种原因,2021年全家搬回老家台州。大环境的落差让张巧丽很不适应,加之女儿转学后学习成绩下滑,更令她焦虑,情绪越来越难以自控,稍不如意便对着孩子发火。
初三时,张巧丽做过一次脑瘤手术,手术不是很成功,导致后遗症癫痫,伴随她至今。癫痫是一种慢性神经系统疾病,发作时会伴随短暂意识模糊、全身抽搐甚至口吐白沫等症状。她因此辍学,跟着爸妈学做生意。家人担心张巧丽的身体,几乎不让她独自出门,她想学轮滑、学外语,妈妈第一反应总是“哎呀,你不行的,不可以的”,无形中给她种下了自我否定的消极暗示。
为了帮助妻子纾解情绪,张巧丽的丈夫常陪她参加台州本地博物馆、科技馆、非遗馆的各类活动,机缘巧合下,两人在台州市新开放的幸福科学馆听了一场“如何提升妈妈幸福力”的公益讲座,如获至宝。此后,她多次参加幸福科学馆的课程活动,主题涉及自我成长、社会服务理论、AI家庭等,还买了不少心理学书籍在家学习。
她学习后最大的感悟是:家长不可能改变孩子,谁也改变不了谁,唯一能改变的只有自己。当自己改变了,家人会潜移默化受到影响,家庭氛围也随之更和谐。
以前,孩子不会做题时,张巧丽第一反应往往是“你怎么这都不会,长大了怎么办?去捡垃圾吗?”现在,她会温和引导:“是不是这道题比较难?你要不要再想想,它关联的是哪个知识点?”
墨墨感受到妈妈的转变,回家常主动分享学校里的趣事,母女关系越来越融洽,她也不再焦虑于女儿现在的成绩,相信孩子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
有一次全家参加越野跑,墨墨惊讶地发现,因癫痫几乎从不运动的妈妈,跑在她的前面,她发自内心称赞:“妈妈,你其实挺厉害的。”这句话让张巧丽高兴了一整天。
“癫痫这事可以公开说吗?需要化名吗?”本刊记者问。
“没关系。我已经接纳自己,我释然了。”她回答。
先成为幸福的女性
在妈妈幸福力调研问卷上,张巧丽的自我评价是“非常幸福”,但她说,“我身边的单亲妈妈非常多,一起上课外班的时候,能听到她们很多故事,感觉她们真的太不容易了。”
李梦(化名)是一位36岁的单亲妈妈,5年前离婚,儿子当时两岁。
“接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李梦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她当下的幸福感可打80分,幸福力90分,离婚头两年的幸福感“也就二三十分”。
李梦是一名外企高管,从小各方面表现优秀,前30年人生可谓顺风顺水。但婚姻上的挫败带给她很大的冲击和痛苦。
李梦回忆,有很长一段时间,她晚上看着熟睡中的儿子,想到他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就会难过、焦虑得直掉泪。
她是怎么走出来的?
“向内求,对外看。关键还得自己心态强大,自我心态调整。”李梦说,在那段艰难日子里,她多次去做专业心理咨询、情感咨询,梳理内心世界;她也常找那些正能量满满的朋友们聊天倾诉,将压抑的情绪释放宣泄出去。
父母给了李梦极大的支持,搬过来陪她一起住,对外孙也给予了满满的爱,祖孙三代现在其乐融融。儿子在学校里表现不断进步,不久前还在班级运动会中获得第一名,令李梦倍觉欣慰。
对于妈妈幸福力这个议题,李梦的感悟是:“如果妈妈幸福力不够,本质上是其作为一个独立个体、作为一位女性的幸福力不够。”
她说,很多妈妈存在一个误区——将自己的不幸福归咎于妈妈这个身份。所以,女性得思想独立、经济独立,先让自己幸福起来,才能真正处理好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
51岁的倪子君是4个孩子的妈妈,老大17岁,老四11岁。下班后回到家,孩子们从家中各个角落里出来,和妈妈拥抱,很是热闹。每周末开一次家庭会议,按照家规互相打分,讨论本周内各自发生的重要事情,需要哪些支持,下一阶段重点要培养什么习惯……
倪子君对自己当前的状态很满意:“幸福感可打98分,幸福力95分”。
其实,她的人生,也有过“不幸福”的阶段。
1995年,倪子君在北京读大三时,妈妈在办公岗位意外离世,年仅52岁;2008年,她的爸爸因肺癌离世;2015年,唯一的哥哥因心肌梗死离世。接连的打击令她心碎,一度将正处于创业期的公司扔给合伙人,并停下在清华大学的授课,让自己处于自我放逐的状态。直到2021年,她觉得破碎的内心已拼凑完整,心力已足够强大,才决定再度创业。
是什么力量将她拉回热情饱满的轨道?
“使命感——使命感和奋斗赋予人生意义。”倪子君回答,“用我的知识和能力帮助他人,创造价值,能带给我巨大的幸福愉悦感。”
下一代更自在
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你更愿意当全职妈妈还是职场妈妈?
几位受访妈妈一致回答:职场妈妈。
“我很爱孩子,也很愿意当妈妈。但我要有自己的价值感。”倪子君表示,身教永远大于言传,“我很忙,各种出差,有时候早上7点就要做直播,回家还要自学AI、脑科学。孩子们看到我如此敬业还不断学习,他们自然不会懈怠。”
时间怎么分配呢?倪子君回答:教育好孩子,不需要妈妈把时间都扑上去,要在关键地方使力,这背后都有科学方法可循。
回台州后,张巧丽转身当起了全职妈妈。现在,她一边带娃,一边学习家庭教育、心理学知识,提升自我,同时,积极调整身体状态。“剩下的交给时间,将来可能会再做点生意”。
对于自家女儿的成长,倪子君、王云、张巧丽都表示,时代在进步,未来女儿成为妈妈后,人生一定会更美好。
张巧丽希望墨墨长大后不要当全职妈妈,“要先成为自己,再成为妈妈,不要被‘妈妈’这个身份束缚”。
为什么要发起“妈妈幸福力”调查?
“因为家庭是个人幸福的核心来源,而妈妈是家庭幸福力的核心来源。”倪子君回答,“如果说家是一把伞,妈妈就是伞柄,没有柄,伞就撑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