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土郎中说:脱发,不用2斤陈皮治不好

《老槐树下的四杯茶》

那年夏天,外公在老家的槐树下摆了四杯茶,叫我坐下。他指着第一杯说:“这是‘亲’。”我尝了一口,是白开水般的本真。“就像你舅舅、你姑姑,和你流着一样的血。无论走到哪,这根脉断不了。”

接着,他推过第二杯,茶水泛黄。“这是‘戚’。”他说,“像你舅妈、姑父。他们本不是咱家的人,但因为婚姻这根线,走进了我们的网。要尊重,但要知道,这是后天连上的情分。”

第三杯茶色最深,味道有些浓烈。“这是‘朋’。”外公微微一笑,“人这一生,‘朋’最多。一起做事的同事,一起喝酒的伙伴,生意场上的合作人…大家因利而聚,也会因利而散。所以常说‘高朋满座’,但席散了,人情也容易凉。”

最后,他郑重地递来第四杯。清茶飘香,回味甘醇。“这是‘友’。”外公的眼神变得深沉,“无关血缘、利益,纯粹是心灵相遇。他懂你的欲言又止,你疼他的坎坷委屈。这样的‘友’,一辈子能有两三个,就是天大的福气。”

我至今记得那天的风和茶香。后来,我走进社会,经历过推杯换盏的热闹,也尝过人情冷暖的滋味。才越发懂得外公那四杯茶的深意。

我曾有很多“朋”:酒桌上一呼百应,项目里称兄道弟。可当我真正遇到难处,能深夜拨通电话、毫不犹豫伸出手的,始终是那一个半“友”。

而“亲”和“戚”,则是家族红白喜事时必然到场的人。姑姑会为我奔波操心,姑父也会客气帮忙——但那种关切的程度,细微处总有些差别。

如今我也到了带晚辈喝茶的年纪。我会告诉他们:不必追求“朋”满天下,而要珍惜“友”二三。善待你的“亲”,尊重你的“戚”,看淡来来往往的“朋”,牢牢守住真心的“友”。

槐树年年新绿,茶凉了又续。世间人情往来,说到底,不外乎这四杯茶的滋味。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